股票作为理财方法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股票投资,股票行业进入的门槛非常低,如何选对股票?投资者需要不断学习与积累经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易随配怎么样(2023/05/06)》,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易随配

一、易随配:货币基金怎么分红?

例如,持有一基金10万份,现每基金份额分红0.05元:假设选择现金分红方式,那么基民可以得到0.5万元的现金红利;假设选择红利再投资,分红基准日基金份额净值为1.25元,那么,基民就可以分到5000元÷1.25元/份=4000份基金份额,基金份额就变为10.4万份。由于基金总资产因分红减少,所以在分红后基金净值降低。 开放式基金默认的分红方式为现金分红,但基民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以及基金行情的变化自主更改。 更改分红方式时,代销客户需持本人身份证和证券卡去原先购买基金的代销机构修改;直销的客户可通过基金公司网站或电话交易系统自行修改。 货币基金怎么分红? 货币基金通常是按月分红,红利再投资的。如果你全部赎回,那么通常不用等到下次分红,会直接将未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和你的所有份额同时还给你。

二、易随配:详细分析货币基金的巨额赎回

小结:基金都会有招募说明书的,上面会将各种情况及其处理方式列举出来,当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到说明书上查看原因。另外货币基金的巨额赎回是有可能发生的,比如13年6月份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货币基金是非常安全和稳定的一种投资渠道,当发生巨额赎回时候,财主们不必因误解而过于惊慌,避免又都去“挤兑”而加剧巨额赎回的紧张状况哦,因为并不是赎回不了,只不过是延迟到下一个交易日赎回。

三、易随配:怎样从产业链角度分析上市公司所处行业

怎样从产业链角度分析上市公司所处行业今天有空,讲讲产业链条上的分析。很多人分析商品供求,喜欢从平衡表入手。当然,平衡表是一个商品最根本的供求基本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很多人不能理解,其实平衡表是动态的。我绝对不是讲平衡表没有用。平衡表非常有用,但他仅仅是一个分析工具,而且这个分析工具会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随之变化。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商品,本来供应很大,库存比较高,但现货刚开始没涨几天,库存就集体不见了。这些东西平衡表上不会告诉你。我可以把我自己的一点点心得写出来,我喜欢从产业链的结构入手。假设有这么一个行业A,工业。全国的供应厂商基本在10几家。进口成本较高,国内工厂在逐步挤占海外市场,中国制造名不虚传。这个行业有上游,有下游。目前的状况是上游主要是进口原料,下游是庞大而繁杂的行业B,行业B的公司有几百家。在传统意义上,我们通常认为行业A的上游其实是这根链条的主导行业;在国内行业A显著要强势于行业B;但行业B是整个链条的核心,因为一旦行业B的需求不行了,行业A和上游再强势,也毫无用途。这里的强势主要体现在行业集中度。假设现在行业A的几家龙头公司,联合限产保价格,此时我们分析的角度在哪里?有人想也不想直接否定:这是在作死。因为行业A的集中度高,所以整个行业想联合限产保价的时候有很多,但还尚未有成功的时候。尤其是上次09年联合保价最终内讧,致使行业A的产品价格一落千丈,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而今还这么干,不是送钱是什么?但且慢。有几个问题要想想清楚:1、整个产业的盈亏情况如何?----长期亏损,限产保价时候每吨亏损超过300元;2、期现关系如何?----期货大幅度贴水;3、上次保价时候期现关系如何?----期货升水;4、上次保价失败原因是什么?----现货便宜挺期货猪队友卖期货,甚至买现货卖期货;5、这次怎么保价?降低开工,维持低开工率,期货盘无法保值(大幅度贴水);还有很多问题,都是细节。这里又有一个终极问题:保价的目的是什么?再深入产业链研究一下,可以发现,原来行业A这次限产保价的几个发起人的大股东竟然都是行业B的大企业。这属于从终端向上游蔓延,由上游进行限产保价。假如A行业领头的几个企业产能下来之后满足自己股东之外就不剩什么产品,那么这个保价是否还是没有希望?行业B的生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当A开始限产保价格,B必然开始时候不接受,但由于开工率下来之后A只需要满足自己的股东生产需求,这样除了协议价之外现货价格必然走高,导致小的B行业企业被淘汰。对的,这是一个产业链条的洗牌。这根本不是A生态的变化,这是整个产业链条发生质的改变。A从一个夹缝行业,变成了强势行业,这也是为什么协议价加工费提高一倍之后,B大多数企业都接受了现实。接受现实意味着可以苟延残喘,不接受现实立刻没货。当这根产业链条发生如此的变化的时候,会有什么情况产生?首先,现货价格注定在上面,因为开工永远是不够的。现货是缺乏的。期货价格的排列大概率是back,因为两个原因:1、远期开工恢复的预期导致投机空头一路在远月做空;2、对行业B的洗牌预期担忧远期需求发生萎缩也会导致产业客户看空远月;那么大概率这根链条只要维持住这种格局,那么一个最简单的挣钱的办法就是一路买,一路吃现货升水。这根链条的这种状态会在什么情况下改变?显然在最上游。假如进口原料大幅度下跌,导致海外现货价格崩溃,那么这个保价行为自动终结;其二,期货出现大幅度上涨涨幅远远超过现货导致back变成contango,这样的保价也自动终结,但这种概率不高,除非行业B的人大量涌入期货进行买入套保-----这也是我的建议,行业B的企业应该这么做,尤其是在高back的情况下,等于是在摊薄购买成本。这就是我的分析思路,从一个大产业链条去观察。核心的问题是:谁主动,谁强势,强势的格局如何形成,强势持续的条件是什么,在格局稳定维持的情况下,什么策略最优选。我没有说具体的行业,我不过举个例子。商品市场千变万化,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对号入座,切勿刻舟求剑。油脂市场跟这个也类似。

四、易随配:均线兵法大集锦_均线_

月线金叉异曲同工。月均线分别为3、8、17,在3月均线与8月均线形成黄金交叉时,月KDJ指标也形成黄金交叉,10RSI与12RSI形成黄金叉,5月均量与10月均量形成黄金叉,DMI指标显示+DI向上表明有买盘主动进入。技术指标显示,黑马踪迹已初露端倪,此时建仓,正是抓住黑马跃上马背的最佳时机。月K线的均线形成黄金交叉时,便是中长线黑马初步产生的最佳时机,此时果断买入。 日月相映周线贯通。以月K线和日K线为相应选择依据,再以周K线进行融会贯通性地分析,这也许会增加在强势股精选中的可靠性。以日K线与月K线为相互映衬,确认建仓时机,然后以周K线确认持股时机,这样便能稳健地让黑马跑完全程。 三线结合胜券在握。首先以日K线的征兆为第一建仓依据,这样就占了时间上的优先,并获得了低成本的收益。然后从周K线和月K线的变化上找到继续持仓的依据,这样当月K线发出黑马征兆时,你已获得20%以上的收益。随后在是否继续持股上,仍按照日K线、月K线相互映衬周K线贯通融和的办法作出持股与否的抉择。可见在精选强势股时,不妨多花点时间寻找日K线、周K线与月K线三者的联系及规律,这是十分有益的。

五、易随配:基金净值高好还是低好呢?净值高低不是风险的参考标准

导读:基金净值高好还是低好呢?在我刚开始接触金投资的时候,如果让我去挑选一只基金,我更倾向于选择一只基金净值更低,价格大概在一块多的左右的基金,而面对那些两三块的基金,我就有点望而生畏,已经涨的挺高了,还能继续涨吗?一支基金从1块涨到2块,总比从2块涨到3块容易把?我相信很多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毕便宜货更容易成为人们的首选。后来经过更多的学习我才慢慢改变了这种状态,不能因为一支基金的净值比较高而后退。基金净值高好还是低好呢?在我刚开始接触金投资的时候,如果让我去挑选一只基金,我更倾向于选择一只基金净值更低,价格大概在一块多的左右的基金,而面对那些两三块的基金,我就有点望而生畏,已经涨的挺高了,还能继续涨吗?一支基金从1块涨到2块,总比从2块涨到3块容易把?我相信很多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毕竟便宜货更容易成为人们的首选。后来经过更多的学习我才慢慢改变了这种状态,不能因为一支基金的净值比较高而后退。很多人的惯性思维里面都会觉得,基金净值越高,风险越大,上涨的空间越小。假设有两只基金,一只净值是1元,一只是净值3元,两只基金同时都涨了5毛,有的人会说,净值1元的基金涨了50%,而净值3元的基金才涨了16.7%左右,那当然是买第一支基金划算的多呀。这你就错了,假设有两支基金,只要他们的资产配置一样,操作风格一致,那么他们的净值增长率会保持在同等水平,你买任何一支基金得到的收益都是一样的。比方说同样会涨10%,一支基金是从1元涨到1.1元,一支是1.5涨到1.65,两只基金同样买了1万元,你最后的基金总价值一个是(10000÷1)X1.1=11000元,另一个是(10000÷1.5)X1.65=11000元,你发现了吗?是一样的,只是因为成立的时间不一样,导致两支基金当前的净值不一样,会给你视觉上带来不同的感受。可以买到更多的份额不等同于就捡了个便宜。一支基金经营的好不好是由它的总资产决定的,基金的总资产是基金份额和基金净值的乘积,在基金份额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支基金的净值涨的越好,说明这支基金运行的越好,,摆在你面前同样的两只基金,运行方式几乎一样,一支涨到了2块,一支涨到了3块,你选那支,当然是选涨的更好的那一支呀!有的人总是担心基金净值越高,风险越高,因为我们国内基金市场时间并不长,所以高净值的基金不多,像在美国,基金净值几十上百的大把的有,基金净值下跌有底部,但是上涨是没有顶的,只要基金运行的好,那么净值就会上涨,那你能说基金运行的越好,风险越高吗?这样的逻辑显然是不成立的。我相信在未来,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市场上净值在100以上的基金。现在你还担心净值越高,风险越大吗?

特别提醒,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实操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交易风险自担!